旅游网首页>> 国内旅游 > 福建旅游贴士 > 正文
即时信息:

福建民俗高甲戏

信息来源:福建旅游信息 更新时间:2010-5-14 浏览次   发送到邮箱  收藏起来

高甲戏孕育于明未清初,早期称“宋江戏”。清中叶(1820-1824年), 有“ 合兴班”兴起,故一度称“合光戏”。近百年始称高甲戏(台湾称九甲戏)。它主 要流传于晋江、泉州、厦门、龙溪等闽南地区的台湾省;不流到港、澳地区和东南 亚华侨聚居地。


“宋江戏”是由闽南化装游行、装扮故事而形成的。明末清初,泉南各地农村 ,每遇迎神赛或喜庆节日,村民扮梁山泊英雄好汉,随队伍游行于村里,间或就地 作简表演。以宋江故事这主,又以武打为盛,配以南锣鼓和民间的“红甲吹”、“ 十音”之类曲调,只有道白,少有唱腔。有时还排下“蝴蝶阵”、“田螺阵”等。 这种形式的出现,很受村民喜爱。以后逐渐发展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,演出节目 仍为梁山泊故事。群众称之为“宋江仔”。

 

后来,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出 现,称为“宋江戏”,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,唱、做、念、打俱全。节目内容也较 丰富,传统剧目中有《李逵大闹忠义堂》、《扈三娘替嫁》等。 “宋江戏”先在民间传演,嗣后发展为高甲戏。这个新兴剧种,自诞生之后即 以凌厉的气势活跃不南剧坛。它在武打套数中,有一冲分是吸收提线木偶的叫“ 傀儡打”;多数则是采用民间的舞“狮”是由一群人装武士英雄,手执十八般武器 ,一一与雄狮搏斗,配以深厚的大鼓大锣,既是武术,又是舞蹈表演,甚至壮观。

 

 现在高甲戏武要套路中的“冷煎盘”、“大碰场”、“凤摆尾”等,即源于此。高 甲戏不但吸取本地剧种梨园戏、木偶戏的艺术养料,还对外来戏(如昆腔、四平戏 、徽戏及京戏)的艺术也兼收并蓄,取其所长为己用。因此,它的戏路宽,传统剧 目多。据传剧目约有600余种,现存的有400多种,并以其通俗化和各种“丑”的“ 特技”表演赢得了观众。 解放后,泉州高甲戏经过改革、创新,有了很大的发展。1963年,泉州高甲剧 团到上海、南京、济南、天津、北京等巡回演出王冬青创作的《连升三级》及《许 仙谢医》等优秀剧目,其高超的技艺,倾倒京津、大江南北。在京演出期间,郭沫 若题诗赞誉泉州的高甲戏艺术是“南海明珠”。